龙虾苗种投放分为春季投放和秋季投放。要求规格整齐、附肢齐全、无病无伤、一次放足。放养前用5%食盐水浴洗5-10分钟,杀灭寄生虫和致病菌。外购的虾种,因离水长途运输,入塘前应将苗种在池水内浸泡1分钟,提起搁置2-3分钟,再浸泡1分钟,如此反复2-3次,让苗种体表和鳃腔吸足水分后再放养,可以提高成活率。
严格把好土建工程质量关
养殖地应选择靠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旱涝保收、交通便利、无污染的水稻田。田块的面积不宜过大,每块3-5亩为宜,田块四周必须挖一道围沟,沟宽1米、深0.5米,另在田块中间开挖“十”字沟通向围沟,沟宽0.5米、深0.3米,以利于高温季节养虾稻田保持相对高的水位,有利于成虾捕捞。田埂上围起高60厘米、基部入土25厘米的塑料薄膜做防逃墙。进、排水口用双层密网或尼龙网封口扎牢,均可防止龙虾逃跑和适害进入。
**小龙虾经常生活在有气味的沟渠中。许多养殖者认为小龙虾具有很强的抗污染性,可以生活在水质差的地方。事实上,水质差会降低小龙虾的身体和活力。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池塘水的透明度应为30-40厘米,pH值应为7.5-8.5,溶解氧应大于3毫克/升。为了控制水质,通常加入淡水,并定期(每15-20天)浇注新鲜的石灰浆。石灰浆的用量为每立方米水3-5克。加入水中的离子钙含量以提供虾蜕皮生长所需的钙。池塘水老化后,应及时更换。池塘水应“肥,活,嫩,爽”,以促进小龙虾及时蜕皮和生长。当水温适宜且诱饵令人满意时,幼虾在60-90天内可达到每尾约20克的产品规格。
龙虾为杂食性,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及各种人工饲料在不同阶段应配合使用。动物性饲料主要有小鱼碎块、干鱼粉、螺蚌肉及各种动物内脏下脚料等;植物性饲料主要有菜籽饼、豆粕、麸皮、小麦、玉米、南瓜及各种蔬菜和水旱草等。
坚持合理的养殖密度,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虾的生产,调节和经济效益。假设片面追求产量和提高养殖密度,就会增加养殖处理的难度,小龙虾也会在同一个房间里争夺生计空间。许多来自高密度农业的残余物和排泄物也会破坏水质并进一步减少小龙虾的生存空间。池塘环境对小龙虾崩落有较大影响。在肥水,更多的底泥和丰富的**质的条件下,孔的数量减少,这也将导致小龙虾在同一房间内作战。一般来说,池塘中小龙虾的合理培养密度为:春季(2月至3月)每亩水30,000至40,000只幼虾,标准为2-4厘米;夏季(7月至8月)通常不会喂入池塘的30,000至40,000只幼虾被喂入优质小龙虾母虾,每亩水20至25公斤,雄性与雌性的比例为3: 1;在秋季(9月至10月),刚从母体分离的幼虾(体)从每亩水中喂养。 10-12毫米长)30,000-50,000尾巴。
小龙虾养殖池青苔大量繁殖的主要危害
1、严重消耗水体中的无机盐类,使虾池中正常的营养物质代谢遭到破坏,水质变得清瘦,从而严重影响小龙虾的生长。
2、由于青苔大量生长,导致池水太清,阳光直射池底,小龙虾由于受到太强阳光的照射而易产生应激反应,时间一长,往往会导致大面积发病。
3、当青苔在虾池大量繁殖时,会遍布全池,缩小了养殖水体空间。青苔衰老时丝状体往往断离池底,浮于水面上,起水后的小龙虾一旦蹦到青苔上面或爬到里面,由于青苔如棉絮状,小龙虾无法挣扎出来直至死亡,从而使小龙虾的养殖成活率降低。虾池前期有青苔会影响水草生长,要想养成大规格虾的可能性很小。
4、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青苔在池中泛起死亡,被风吹到池角或沉底变黑腐烂,散发出一股恶臭味。其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很多有害物质,败坏池塘的水质,提高了池中氨氮的含量,降低了水中的溶氧,严重时会造成养殖小龙虾中毒、缺氧死亡。
龙虾有很强的趋水流性,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溯,且喜集群生活。在养殖池中常成群聚集在进水口周围。下大雨天,该虾可逆向水流上岸边作短暂停留或逃逸,水中环境不适时也会爬上岸边栖息,因此养殖场地要有防逃的围栏设施。
小龙虾很凶猛,占地面积很大。当没有令人满意的洞和水生植物隐藏或隐藏时,自残是非常严重的。使用小龙虾的窑洞居住习惯和设置人造石窟可以用来防止小龙虾在同一个房间里玩游戏。人造石窟可以建在水位以下的斜坡上,直径6-10厘米,深度15-30厘米。
放养小龙虾苗时,要注意放养标准之间的差异。否则,有必要采用大,中,小三种标准来分隔池塘进行放养。在栽培过程中,还应注意小龙虾的规格。如果规格大小不同,就会出现大虾吃小虾的现象,这将大大降低成活率,影响水产养殖生产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