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蛆的养殖是较便捷的,产量也较大。只要有足够的养殖面积,青蛙的食物量是能满足的。但是是不是只要喂蝇蛆呢?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蝇蛆的蛋白质含量太高,如果全部让青蛙吃蝇蛆,会引起青蛙消化不良。
一、青蛙的形态特征
青蛙()一般体长约7~10厘米,成蛙体重一般50~100克,雌蛙较大,雄蛙略小。头部略呈三角形,长略大于宽。眼大而凸出,眼后方有圆形鼓膜,大而明显。背部基色为黄绿色或深绿色,或带灰棕色,背部及两侧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白色,较多个体有背中线。因其所有个体的体侧都有褶皱,故生物学家将其定名为“黑斑侧褶蛙”。
幼蛙的饲养阶段,是指从刚脱尾变态的幼蛙通过前期培养和食性的人工驯化,个体长到 50g 左右的饲养过程。
1、幼蛙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应该做好培养好充足的活饲料(如小虾、小鱼、小蚯蚓等)和幼蛙池的消毒除害工作。
凡消毒过的幼蛙池,必须待消毒药毒性消失后,才能注入新水放养幼蛙。
2、幼蛙的放养 幼蛙的规格不齐,小的仅 4 一 5g ,而经过蝌蚪越冬变态而成的幼蛙可达10~15g,故在放养时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 1 )分级饲养。放养时应严格进行分级饲养,不能将不同规格的幼蛙放养在同一池内,这样可使同池中幼蛙尽量保持大小一致,防止大蛙吃小蛙现象的发生,以减少损失。在饲养过程中,同池幼蛙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生长速度不一致。因此,还应按照幼蛙的大小定期进行调整分级(一般进行 2 一3次)。
严格的分级饲养既有利于幼蛙的生长,又便于正常的饲养管理。当幼蛙长到 50g 以上时,即可转入成蛙池饲养。
( 2 )确定放养量。一般在土池饲养时,每㎡放养体重 4 一 5g 的幼蛙 80~100只;体重 15 一 20g 的幼蛙 40 一 50 只;在水泥池饲养时,其放养量可比土池大 1 一 1 . 5 倍。放养幼蛙的具体密度,应考虑气候、水质、饲料以及饲养管理水平而灵活掌握。
( 3 )放养前消毒。为了消除幼蛙体表的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在放养前,将幼蛙在 1 %一 2 %食盐水或 1 %蛙康溶液中药浴 5 一 10 分钟(时间视水温和蛙体情况而定),然后放入幼蛙池中饲养,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3、幼蛙的饲养
( 1 )幼蛙的开食。刚脱尾变态至 10 天左右的幼蛙体质瘦弱、个体小。由于食性的转变消化系统还不发达,四肢跳跃能力较差,因而摄食能力不强。因此,此时要投喂幼蛙特别喜欢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小蝇蛆、小蚯蚓和小黄粉虫。投喂的小蚯蚓、小黄粉虫应先清洗消毒后才投喂,防止幼蛙感染病害以及帮助消化。投放的小动物应放在饲料盘上,每天早、中、晚各投放1次,日投料量占体重的 3 %一 5 %。投料量不能太多,以免幼蛙饱食过度,引起消化不良;也不能太少,以免吃不饱发生残食现象。一般以投料后 2 小时内吃完为度。
( 2 )设置饲料盘和诱虫灯。饲料应投放在饲料盘上,便于驯食和清除剩料及清洗饲料盘。饲料盘一般用木条钉成长宽各 lm 的正方形或长1.5m、宽0 . 8m 的长方形框架,底部用 10 一 15 目的尼龙窗纱钉紧,然后用吊绳固定。饲料台浸入水中 2 一 3cm ,小活动物带动死料在水中游动,加上幼蛙上台摄食跳动,死料就在水中摆动起来,成了活动的饲料。饲料台不能沉水太探,因为这样不利于幼蛙摄食,而沉水太浅,活动物又不易存活。
在饲料盘上安装一盏 30W 黑光灯,天黑后开灯,诱集昆虫,供幼蛙捕食。开灯的时候在饲料盘上放些死料,利用幼蛙捕食昆虫时带动死料,使死料活化后一起被幼蛙吞食,以补充饲料的不足。
在幼蛙池中设陆地,促使幼蛙跳上饲料盘休息摄食,有利于幼蛙形成吃食死料的习惯,但每个幼蛙池应放多个饲料盘。
在给幼蛙投放饲料后,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尽量减少干扰,以防幼蛙受惊而减少或停止摄食。
( 3 )日常管理。
① 控制水质和水温。幼蛙主要用肺呼吸,虽然对水中溶氧量的要求不如蝌蚪严格,但对幼蛙池水质不容忽视。要每天清除剩余饲料,捞出池中的死蛙以及腐烂的水生植物、落叶和杂物等。另外,当水质发生恶化时,要立即进行药物消毒。每 m3水体可用 5 一 10g 生石灰溶液全池泼洒,杀灭水中的病毒、病菌和寄生虫,消毒后注入新水。一般每隔 1 一 2 天换水 1 次,每次换 5 一 1 0cm 。
幼蛙生长较适宜的水温为 25 一 35 ℃ 。为了保持适宜的温度,可在幼蛙池四周种植高大的乔木,每个蛙池应搭建遮阴棚,供蛙池遮阴,夏季防止水温过高,冬季则可防风防寒。
② 加强巡查。每天早、中、晚都要进行巡查,检查幼蛙的摄食活动情况,水温、水质情况,以及有无发生病害。应将每天巡查情况记录下来,便于日后检查和总结饲养经验,提高饲养水平。
四、直接驯食法
即不使用任何引诱物,直接投漂浮干饵喂蛙的方法。使用该法时,蛙的放养密度要加 大,待蛙饥饿1天~2天后,将适口的干饵投在水面上,由蛙的活动带动水的波动,从而使漂 浮着的饵料活动让蛙吞食。